H型钢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H型钢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老村医深山义诊22年

发布时间:2020-07-13 20:32:01 阅读: 来源:H型钢厂家

宋成元收拾行囊,准备再次外出义诊。记者 王天定 摄

人物名片

宋成元是林州市五龙镇岭后村一个普通的乡村医生,今年68岁。自1992年开始,他20多年如一日,背着药箱,翻山越岭,跑遍林州的山山水水,走到林州的每一个偏远村庄,坚持为深山区群众义诊。每次义诊回来,他都要捡一块当地的石头带回,用毛笔写上时间和村庄,摆放到家里的窗台上,作为义诊的见证和继续坚持义诊的精神动力。至今,他家的窗台上已经摆放了2600多块“义诊石头”。

人物感言

我是乡村医生,就是要服务深山区,为深山区群众治病解难,为林州偏远山区的父老乡亲义诊。

——宋成元

10月31日,从林州市市区向南驱车50多公里,记者来到了五龙镇岭后村。稍一打听,就找到了村里唯一的诊所——宋医生诊所。

一个头发斑白、脸颊瘦削的老人正在给别人诊断病情,他,就是乡村医生宋成元。

一块石头一个故事

走进宋成元家的院子,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所有的窗台上都摆满了形状不一的石块,总共有2600多块,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。这就是他的“义诊石头”。

1987年,宋成元开诊所后,附近山区的群众看病方便了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发现经常有远一点的病人说“翻山越岭,来一趟真不容易”。他想,自己何不改“坐医”为“行医”,为偏远山区的群众义诊呢。

想到就马上行动。1992年11月,宋成元开始走出诊所,到山区巡回义诊。他首先用半个月的时间,为本乡3个中学的2300多名师生作了耳鼻喉、扁桃体检查,并免费治疗。

宋成元说:“去义诊时,我专门带了方便面和烧水的水壶。义诊时,我坚持自己制定的‘四不原则’:不吃对方的饭,不喝对方的水,不吸对方的烟,不给师生增加一分钱负担。否则就失去了义诊的意义。”

有时白天检查一天,累得胳膊酸疼,晚上还要加班到10点多,根本顾不上吃方便面。老师、学生问时,宋成元总说“吃过饭了”。每天晚上检查结束,宋成元在漆黑的山路上骑自行车回家。曾有两次跌倒在路边沟中,手被碰破,鲜血直流。回到家,妻子一边为他包扎,一边心疼地责怪他:“好好的,不坐在诊所看病,你真是自找苦吃呀!”但第二天,他又骑车赶到了学校。

这次义诊结束,宋成元自己也感觉吃了不少苦,受了不少罪,得找个东西留个纪念。于是,他就在学校附近找了块石头,回来写上时间和地点,放在家里的窗台上。这是他义诊的开始,也是窗台上摆放的第一块石头。

从此,义诊成为他的头等大事。他每个月都要考虑哪里最需要医生,到哪义诊更能给群众解除病痛,又偏又远的深山区成为他最为关注的地方。他把这些深山区村庄挑出来,一个村一个村去义诊。

1997年5月,宋成元到石板岩乡一个小学义诊,途中看到有个大伙房在做饭。当时正巧中午12点多了,肚子也饿了,就打算买伙房一碗开水泡方便面吃。哪想到这是个工地伙房,干活的60多个工人听说宋成元是义诊的医生,就提出希望也检查检查。宋成元就给他们检查了一遍,对发现耳朵耵聍、鼻塞不通的,当场作了处理。工人们有的端水、有的端饭来感谢宋成元。这种情况下工人们一定不会收钱,宋成元全部谢绝,忍住饥饿和口渴,顶着烈日,继续赶往一所建在海拔1000多米的小学。

记者采访中,宋成元又找出一块石头,上面写着“2005年11月12日,重兴店”。他说:“这次义诊,差点冻死深山。”

那天上午,宋成元在一个学校义诊完后,坐公交车要赶到相距140公里的重兴店乡,哪想走到深山车坏了,修了2个小时才修好。走到一个三岔路口,车没有往重兴店方向去,而是往另一个方向拐了,宋成元只好下车。当时已是晚上7点多,还下着雪,黑灯瞎火,寒风刺骨,前不着村后不邻店。那里离重兴店还有20多公里,怎么办呀?宋成元冻得浑身发抖,他感叹“今晚要葬身大雪中啦”。天佑好人,正好有一个人骑摩托车路过,宋成元千说万求,那个人将宋成元带到重兴店。义诊完回到家中,宋成元也不敢对家人提这事,怕家人阻止自己再去义诊。

宋成元义诊,不仅检查出了很多小毛病,也治好了群众的很多“大病”。

任村镇石柱村在一个山顶上,山高路险。村里有个80多岁的老人,耳朵聋了30多年了。宋成元去义诊,发现老人患的就是普通的耵聍栓塞,当即用工具把老人耳朵里掏干净,老人当场就能听到说话声了。他拉住宋成元的手感激不尽,说:“你一来我就不聋啦,你真是神医呀。”

有个姓刘的妇女18岁时右耳聋了,嫁人时也不敢说一只耳朵聋。到50岁时,左耳也聋了,以为年龄大了,也没去医院看。宋成元去义诊,发现这妇女得的也是耵聍栓塞。耳朵里的脏东西掏净了,这个妇女两个耳朵都不聋了。

宋成元说:“我哪是神医呀,其实这些不是大病,都是简单的耳病。就是因为深山区生活条件差,群众看病就医又难,结果这些小病给他们带来了终身的痛苦。”

立志当个乡村好医生

宋成元走上行医这条路,和他从小的经历有关。

童年的记忆给宋成元留下永远的伤痛。他的弟弟5岁时,有一天下午还与宋成元一起活蹦乱跳地玩耍,晚上就患急病不治身亡。宋成元说:“后来听父母讲,我的姐姐出生几个月就得病夭折了。那时,方圆上百公里就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医生,老百姓平时有了病就拖,得了急病根本来不及医治。”

1958年,宋成元的父亲突然肚子疼,村里一个会配小偏方的老人说得了“寒凉气滞”,让找个老公鸡用布包好放在肚子上暖暖。父亲越暖越疼,这个老人又叫用盐水炒麦麸装在布袋中,放在肚子上暖。父亲的肚皮烧伤了,肚疼也没减轻。抬到医院一检查,原来是急性阑尾炎,已经化脓了。宋成元说:“从那时起,我下决心学医,当个乡村医生,为深山区的老百姓治病。”

没有师傅,自学;没有书,到处借。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,宋成元逐步掌握了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一些临床经验。在城市,他这点“三脚猫”医术没人看得上,但在当时的山区,很快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

一次,村里一户人家几个月大的小孩高烧昏迷不醒。家人以为不行了,就要按当地的规矩,要把孩子扔到山沟中。得知宋成元会治病,孩子的家人就请他去看看。宋成元去后用听诊器一听,还有心跳,一测体温40多度,立即给孩子降温,又喂些开水。孩子体温降了,嘴也会动了,又吃点药,病很快好了。一家人千恩万谢,年轻的宋成元第一次感受到当医生的快乐和自豪。

宋成元明白,空有好心没用,靠这点医术也无法帮山区群众治病,必须真正掌握治病救人的本领。此后,他到卫校学习,订购很多医学杂志,逐步掌握了丰富的医疗知识,积累了深厚的临床经验,并在耳鼻喉科上形成自己的特长,还在学术杂志上发表了很多论文。

1987年,宋成元获得了安阳市乡村开业医生合格证书。他在村里正式开了自己的诊所,为周围群众看病治病。

从1992年开始,宋成元开始背着药箱,翻山越岭,外出义诊。

把病人当亲人

宋成元的名声传遍十里八乡,来请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。

有一年正月初二,宋成元得重病卧床。正在输液时,附近一个村民跑到家中,焦急地说妻子难产,危在旦夕。宋成元拔掉输液针头,说:“我得去!”家人看阻拦不住,就用被子把宋成元包得严严实实的,用推车推到病人家中。产妇、孩子都转危为安,宋成元却昏倒在地。

2000年10月的一个晚上,宋成元的儿子突患喉头水肿,呼吸困难,急需抢救。赶巧邻村的一个村民找来,说刚出生几天的儿子得了急病,生命垂危。宋成元当即决定,把儿子送到镇卫生所让别的医生抢救,自己先去抢救村民的儿子。因抢救及时,村民的儿子平安了。当宋成元半夜赶到家时,自己的儿子仍在昏迷的输液中。

宋成元说:“当医生就得奉献,关键时刻要经得起考验。是不是把病人当亲人,就看这关键时刻如何选择。”

请宋成元看病的多,来诊所看病的更多,甚至有很多林州市以外的人。宋成元说:“这些人来一趟很不容易,不仅要努力给他们治病,还要给他们亲人般的温暖。”

病人来诊所看病,只要赶上饭点,宋成元通通免费管饭。最多的时候,有10多个病人在家吃饭。林州市茶店乡70岁的李随玉来诊所看病,中午正好赶上宋家吃饺子。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到李随玉面前时,这个老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。吃完后他握着宋成元的手说:“我在家都好久没吃过饺子了。”

来诊所看病的,有的走路,有的骑摩托车,有的骑自行车。有的来时没下雨,走时下雨了。为此,宋成元又专门拜师学习了修自行车、摩托车和修鞋等技术,准备了打气筒。车坏了,他免费修;鞋坏了,他也免费修;摩托车没油了,他免费加油;电动车没电了,他免费给充电;下雨了,他免费送雨伞……

宋成元说:“山区百姓看病不容易,只要能跑得动,我希望跑遍林州的所有村庄,给村民义诊、看病。”(记者 李运海)

马鞍山西装订制

库尔勒工服订制

保定工作服制作